谁能想到,一支由教师、快递员、私企老板组成的县城球队,居然在正规联赛中创造了五连胜且一球未失的奇迹? 这不是职业联赛的豪门俱乐部,而是扬州草根足球联赛中的宝应县队。 他们的28号华阳开场3分钟就像泥鳅一样钻破对手防线,6号苗杰的过人细腻得“赛过绣花”,而门将更是化身铜墙铁壁。 在这片绿茵场上,卖炒饭的前锋、送快递的后卫,正用脚法书写着市井英雄的传说。
2025年9月27日的“扬超”第六轮,彻底演变成了宝应县和经开区的“双雄擂台”。
最令人咋舌的是,他们五场比赛中连一个球都没丢过,防守严密得像是给球门上了把锁。
而经开区队则打出另一种风格——进攻如潮水。 对阵仪征市的比赛中,他们先是1:0领先,被追平后再度连进两球,即便最后时刻被对手反扑,仍以3:2守住胜局。 球队的11号闫新禹和31号倪晟杰像手术刀一样撕开防线,连替补上场的39号范松山都敢拼敢抢,赛后这个年轻人激动地说:“从小做梦都想在这块舞台踢球! ”
这两支队伍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两大门派:一个练就金钟罩,一个擅长连环剑。 胜负未分,但江湖已经热闹起来。
如果你以为这些球员是专业选手,那就错了。 高邮队的38岁后卫张浩,日常工作是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快递员;队里还有教师、私企老板,最年轻的卞浩然甚至只是个17岁的高中生。
展开剩余60%仪征队的球迷李先生专程赶到客场助威,尽管球队2:3憾负,他仍扯着嗓子喊:“球队客场作战不容易,下一场赢回来! ”这种“白天搬砖、晚上踢球”的节奏,让比赛多了几分生活质感。 进球后的狂喜和失利后的叹息,都带着柴米油盐的温度。
看“扬超”比赛的球迷,手里捏的不只是门票,更像是“城市优惠券”。 广陵区推出“看扬超游广陵”活动,凭票能免费游览阮元家庙、汪氏小苑,餐厅吃饭打8.8折;生态科技新城更直接,送杭集牙刷、免费游凤凰岛景区。 高邮队的主场外,“周山红”桃子摊前排起长队,原价10元的桃汁用券只要5元;邗江区的非遗裔家牛肉摊前,球迷一边嚼着牛肉一边讨论战术。
这些福利让足球赛变成了全城嘉年华。 仪征市民陈基红专门为看球跑到广陵,赛后顺带逛了景点吃了饭,“像是度了个小假期”。 数据显示,生态科技新城在比赛日接待游客5000余人,比普通周末增长50%。
扬州办联赛,从不只盯着比分。 邗江中学球场外,瓜洲铁锅、裔家牛肉、雅扇坊等非遗摊位排成一列,看球赛和买特产成了无缝衔接的体验。 更绝的是,宋夹城体育公园的赛场边,唐代城墙遗址和绿茵场遥遥相对,仿佛历史与当下在同一个时空对话。
就连球队队徽设计都成了文化项目。 仪征市发起“熊猫征名”活动,上万市民参与讨论;高邮直接推出“买文创送鸭蛋”的骚操作,把地方特产和足球热度绑在一起。
扬州队曾在“苏超”联赛中创下83%的传球成功率,有人调侃这数据像是点了“漆器点螺”技能——扬州的非遗漆器工艺,讲究的就是精细和耐心。 这种地方文化似乎渗进了球队的基因里:宝应县的防守像绣花一样缜密,经开区的进攻如扬州剪纸般利落。
甚至联赛赛制都透着“量身定制”的智慧:县域组和高校组踢90分钟标准赛制,机关组和企业组则用60分钟紧凑赛制,照顾了上班族的体力。 这种细节,只有真正懂生活的城市才想得出来。
有人觉得草根联赛水平不够刺激,可当快递员后卫挡住职业教师的进攻,教师前锋踢进世界波时,这种“反差感”恰恰成了最鲜活的戏剧性。 如果足球只剩精英俱乐部的天价转会,那些下班后直奔球场的普通人,他们的热爱又该安放在哪里?
发布于:天津市
